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刘禹锡的《竹枝词》,选入今天的小学教材,是我国小学生必背的85首诗歌之一。
《旧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新唐书》:“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旧唐书》、《新唐书》都是公共书籍,不是文化秘笈。正史明载竹枝词最初是夜郎诸夷朝拜祭祀之时的伴歌,刘禹锡等人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人诗体传遍华人世界。后世结合各地风土人情与方言特点发展为巴蜀竹枝词、湖北竹枝词、湖南竹枝词、江南竹枝词、岭南竹枝词、闽南竹枝词、北京竹枝词、塞外竹枝词等等。而今天将小学教材中刘禹锡的《竹枝词》注释为“古代四川民歌”,是不准确的。历史文本具有一种过滤性。
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情姐下河洗衣裳》、《太阳出来照白岩》的基本旋律也是一阕四句,一句七字。换一换歌词,都可以用哭述追思的腔调来咏唱。比如哭述一个告别世界的老人,随意编词,循环吟唱,可以唱几天几夜。竹枝词应该有多种旋律,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旋律,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古人用这种小调来追思祖先、送别亲友、颂赞恩德、吟唱生活,这些旋律都应该属于竹枝词。竹枝词的旋律并没有失传。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
手里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
悬岩陡坎不稀罕,唱起歌儿忙砍柴。
走了一山又一山,这山去了那山来。
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
《太阳出来照白岩》
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小妹好人才。
太阳出来照半坡,金花银花往下落,
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小妹唱山歌。
月亮弯弯两头钩,两个星星挂两头,
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头。
月亮弯弯两头尖,两个星星挂两边,
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间。
太阳出来亮堂堂,犀牛望月情深长,
郎有心来妹有意,有心有意结成双。
情姐下河洗衣裳
仡佬族民歌
情姐下河洗衣裳,双脚踩在石梁梁。
手拿棒捶朝天打,双眼观看少年郎。
棒捶打在妹手指,痛就痛在郎心上。
小河流水哗哗响,郎影照在清石上。
妹拿棒槌打衣裳,水溅郎身冰冰凉。
要怪就怪河里浪,害得情姐心慌慌。
下面这个旋律,本《志》撰者幼年在遵义洛安江流域乡下汉人聚居区听来(不完整)。哭嫁或哭丧时有女人发出此种声音,凄恻以极,故难忘却。《新唐书》:“其声伧伫”。白居易“凄凉古竹枝”。原始竹枝调正是这种味道。一阕四句,一句七字,中有若干虚词、哭声、哽咽声,拖声长短自由。这个旋律在这一地域跨民族流传久远,格式、基调、适用场所皆与文献记载相符,除了竹枝调之外的东西难得这种影响力。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也是我们最陌生的东西,它隐藏于文化的最底层和生命的最深处。
65 56 6 6 /-- -- -- -3/、53 65 3- --/-- -- -- --/ ,(第一句)
65 56 35 5 /-- -- -- -3/、17 65 -- --/-- -- -- --/ 。(第二句,1为高音)
65 56 6 6 /-- -- -- -3/、53 65 63 --/-- -- -- --/ ,(第三句)
65 56 35 5 /-- -- -- -3/、35 43 2 --/-- -- -- --/ 。(第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