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主要是助兴,有酒就有气氛,无酒不成宴,家事、国事、天下事,往往需要酒来提提兴致。
国人和外国人喝酒不一样。无论是威士忌、白兰地,酒精含量大约都在三、四十度。
而国人一般认为四十度以下的白酒是低度酒,动辄就要喝五、六十度的酒,显然国人更是“酒精”考验的喽。国人喝酒的豪情远非外国人所比,外国人高脚杯轻碰、口里说着“Cheers!”,但往往只将喝酒的动作表示一下而已,国人一般是举杯就喝干的。国人还总想办法多喝,酒间的各种游戏多是用来罚酒的,真不知到底是想喝还是不想喝?连《红楼梦》里的“呆霸王”薛蟠也为酒所迫,“创作”了一个俗不可耐、让人大跌眼镜的“打油诗”呢。
我国喝酒各地迥异,其实应是各地人对酒的态度及喝酒的方式大不一样。
广东人更注重“汤”,一般也不劝酒。东北人见面是兄弟好、埋头喝,
东北喝酒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的说法,足见喝得实在。
陕西有八大怪,喝酒也尽显“愣娃”本色。
再往西北,比如到了甘肃、宁夏和青海,是真正的“西北快拳”,喝酒划拳时,手出得快,口里喊
得也快,连陕西人也跟不上。
湖南人喝酒厉害,在湘西,喝酒是数人,每人挨着数,遇到规定的数就喝酒,喝得真是快。
在四川却有必要体会那种边喝边“摆龙门阵”的乐趣。
重庆人吃辣火锅,喝酒也“耿直”。
山东人大都有孔子遗风,他们入坐十分讲究,主人、贵宾以及酒量大的主陪和副陪一目了然;山东人说喝“一个”,有的指两人各喝三杯酒,有的指各喝九杯;对于“鱼”,一般讲究是“头三尾四”,就是鱼头对着的人喝三杯,鱼尾对着的人喝四
杯,但依山东规矩还有“腹五背六”的喝法。总之,在山东喝酒累哟。
在内蒙,往往有献哈达、唱酒歌的祝兴,那歌、那舞、那情,让人想不喝酒都难。
江南人能一只蟹、一壶黄酒就从上海坐到了杭州,算是喝酒最斯文的了。
南人与北人性格、文化的差异在酒上也是一览无
遗。
国人谈商务也少不了喝酒,早晚也会在酒桌上一聚。不过,从南到北,南人喝的酒少
些,但商业信誉更好些,却是让我没想明白的事。
喝酒人的称谓真是多,有“酒鬼”、“酒徒”,也有“酒仙”、“酒痴”和“酒颠”。是酒
不醉人人自醉,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应该是在于人的态度的。阿Q 舍得最后几个铜板换
酒喝,他一定深得喝酒之妙。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都是酒助神力。许世友喜爱喝酒,武
功修为和喝酒风范更增加了将军的传奇色彩。周恩来总理善于喝酒,他和许世友的“比”喝
酒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
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酒仿佛情有独钟,他们大概多喜欢羽扇长衣、饮酒吟诗的。酒使得
诗人神采飞扬,也为后人带来了许多佳作。曹操历艰苦而统一北方,关于酒,他发出了“对
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李白一生漂泊,不免有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苏东
坡也是多经坎坷,不免产生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遐想。
喝酒后,人也健谈了,从言语的方式不难看出喝酒人的状态。从“甜言蜜语”到“豪
言壮语”,又到“胡言乱语”,最终是“不言不语”,显然酒精越来越厉害了,总结得生动吧?
喝酒过量,当然会把持不住,或歌或舞,或笑或骂,总不会太雅。常期过量喝酒,还会导致
医学上称的“酒精依赖症”,这时戒掉都不容易。后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在一位医生那
里,我却听到了这样一个说法:酒精的长期作用会使大脑中有关的蛋白质固化,只有当再碰
到酒精时,这些蛋白质才又流态化了。所以说,李白先生应该是喝酒的时候最清醒。
不知是什么人总结的,据说“带药片的”、“扎小辫的”和“戴眼镜片的”在喝酒时
均表现上乘。“带药片的”指带着解酒药的人,当然,他们可以多喝些酒。“扎小辫的”指女
同胞,按中医关于“气、血”的理论,男子是以“气”压酒,当压制不住时,往往会“一吐
为快”;对于喝酒的女子,酒精蓄于血而周转于全身,被化解于无形。所以,有“美眉”要
和你比酒量,最好是三十六计走为妙。“戴眼镜片的”指读书人,古代知识人开了个饮酒赋
诗的头儿,至今的读书人喝酒仍然不输于其他人。读书人喝酒多,是因为学得太累,还是潜
意识里回避平时脑子里的条条框框,也许多少有些心理学方面的原因吧?
酒,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