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点,以下内容是我的分析、联想和推断,正确与否,不重要,只是开辟一条小思路,供大家探讨、思考。
w+{{4<+cd 我们在鉴别茅台类高档名酒时,往往很纠结,有时看上去外观不符合鉴别标准的酒,喝一下,口感很不错,就是真品茅台,有时看上去一点问题没有的茅台,一喝问题很严重,假的很。反复思考,揣摩,不得其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样通过外观分析为真品的几次喝品茅台,可是喝起来还是不同的几种味道,都像真酒,但味道还是有细微差别,以至于你搞不清哪一个为真,还是都真。这样的问题相信有很多茅台爱好者遇到过。怎么理解呢,难道都是假?暂且搁置。先聊另一种现象。
Pk5 %lu 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印制是有法律保护的,是非常精密的设备,非常专业的人员,加上非常多的程序检查审验后投放市场的,但我们看到收藏发现了很多错版,有水印倒置,有叠角,有错位套色,有缺色等等。我们不由得联想,(仅仅是联想),人民币这种以印制质量和标识为第一生命的物品,要求这么高,把关这么严的东西,尚且还有印错的,那何况茅台等这样的消费品,它是以内部液体为第一生命的物品呢,它的外部包装真像我们描述的那么严密精确吗?
Q6n8 ,2* 我们是不是也有把茅台等名酒包装标识过度神秘化的成分?当我们过度崇拜它的包装和内部标识设计等时,我们的思想和认识也就有可能被这样的一些理论绑架了,我们支持培养一批专家,成为辨别真假,打击假冒的带头人或技术支撑力量,但我们也要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不能走入误区。我们是否也有一些特别高深的鉴别标识理论其实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mUW 艺术品收藏界也有很多类似情况,不再一一例举。
GuF-HP}xM 再讲一个困惑的故事,有一次,我让工商局帮助鉴定一瓶有争议的茅台,原来他们是在指定日请的茅台厂家人员飞来鉴定,我与他们交谈了些网上的一些内部鉴别标识喝技术,他们听得目瞪口呆,说他们每年培训两次鉴别技术,其中一人还讲过课,但我说得有些标识技术他们也从未听说过。我不知什么原因。
;L,yJ~ 因此说初步想到的结论是,应该相信科学,但要灵活地认识科学、运用科学,不能把科学教条化。
[ 此帖被喝酒藏酒在2013-05-28 14: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