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借故事;3000一瓶
新中国成立之前,徽县酿酒全系私营烧坊。1951年在原“恭信福”烧坊旧址(城关旧城石桥村)建起“国营徽县酒厂”,仍作坊式传统生产,年产白酒52.72吨。1954年4月,在栗亭“永盛源”旧址建成“国营侯家坝酒厂”,占地面积16222平方米,建筑面积2875平方米,年产“金徽酒”295吨。1964年7月,洪水冲毁国营侯家坝酒厂,经济损失达16.12万元。同年底,将侯家坝酒厂迁往伏家镇,投资25万元,在原伏镇酒精厂旧址上新建厂房并更名为“徽县酒厂”。1965年11月投产,年产65度金徽酒253.4吨。1967年起,厂方组织专业骨干人才搞技术攻关,旨在开发新一代龙头产品。经过十年努力,试制成功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甘爽、口味和谐,尾净香长特色的浓香型大曲白酒,初名“试验酒”。1977年9月正式定名为“陇南春”酒。1979年11月投入批量生产,产品供不应求。1981年和1985年,徽县**筹资2530万元两次对徽县酒厂进行改造扩建,引进先进的流水作业线三条,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体系。1988年,“徽县酒厂”更名为“甘肃陇南春酒厂”,次年总产达到5014吨,产值和利税比1965年分别增长19.8倍和228倍。截至1989年底,全县酿酒业除陇南春酒厂外,还有乡镇小酒厂8家:即栗川乡办 “侯家坝酒厂”,生产“侯家坝牌”大曲和“陇徽特曲”;银杏乡办“庆寿酒厂”,生产“康庆牌”康庆大曲,康庆粮液;贺店村办“贺店酒厂”,生产“河池牌”河池大曲、伏镇头曲;永宁乡办“永宁酒厂”,生产“永春牌”永春大曲、永宁特曲;泥阳镇办“泥阳酒厂”,生产阳春牌阳春大曲;这些乡镇酒厂不但重复着传统的作坊生产工艺,而且投资规模小,无论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与工业生产的陇南春酒厂相提并论。1958年10月,徽成县侯家坝酒厂在传统徽酒工艺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出新一代徽酒,正式定名为“金徽酒”。1960年正式申报使用“金徽酒”注册商标,人称“老金徽”。1963年9月,“金徽酒”获甘肃省**命名的“地方名酒”称号。旋即,酒厂又组织技术骨干开发研制新产品,1974年初,试制成功浓香型大曲白酒,临时称为“试验酒”,1977年9月正式定名为“陇南春酒”,使用国家注册商标。“金徽酒”和“陇南春酒”是新中国的品牌成果,是徽县酒业对社会的奉献。
甘肃陇南春酒厂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曾开创过徽酒历史的辉煌,名牌产品畅销市场。“陇南春牌”的陇南春系列酒、福寿春系列酒;“金徽牌”的金徽大曲,先后参加兰州、北京、杭州、西安、合肥、香港等地评酒会及全国省部级大展,荣获过25项大奖,其中获金银奖11项。
[ 此帖被太液秋风在2014-01-01 21: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