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喝酒为了仁和义
郝桂尧/文( 2008-11-14 10:22 ) 来源:新华出版社
我们分析一下孔子和梁山好汉的喝酒历史,就可以得出结论:山东人喝酒是为了“仁”和“义”。这应该是山东人喜欢喝酒的最根本所在。 孔子是一个豪饮之人。《十国春秋》记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觚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容量大概在古制二到三升,不算很大,主要是为了防止人贪杯。即使它的容量再小,能喝“百觚”也是一个惊人的酒量吧。 “惟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篇》记录了孔子这么一句话,这是他关于喝酒最著名的论述。前面他还说了一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类的话,谈了自己的饮食观。后面还补充了一句,“估酒市脯,不食。”孔子不喝市场上卖的酒,只喝家里酿的和自备的酒,因为自家的酒干净、清爽。鲁国百姓有酿酒之风,而且善于酿造低度酒,这和曲阜一带纯朴、平和的民风有关。有人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既要放开量喝酒,又不能喝醉,怎么可能!但是他老人家做到了,这其实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修炼自身道德的方法。 细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在喝酒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仁”和“礼”。 《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就是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拄拐杖的老年人走出去后,自己才出去。《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是觚又不像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暗示自己对混乱社会秩序的不满。当时,人们对酒礼酒器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孔子对社会上出现的名不符实的酒器制作,都会义正言辞地质问,体现了他的礼治思想。 这些思想仍然体现在今天山东的酒场上。山东人的等级观念严重,在酒桌上,不用介绍,只要看他的座位,就知道他的年龄、辈分、职务。这个秩序丝毫乱不得,如果乱了,所有人会吃不好饭,甚至睡不好觉。有人不懂规矩,随便乱坐,就会有人耐心指教,直到你坐到你自己应该坐的位置。时间一长,你就懂规矩了,就会自动找到对应的位置。 “仁”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山东人要通过喝酒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好感。这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东人对客人最真诚、热情的招待就是设宴喝酒。如果客人不喝,山东人不会考虑人家酒量不行,而是觉得客人瞧不起自己,或者没把客人招待好。其结果就是把自己先灌醉,再把客人灌趴下。 一个山东女婿写到:山东人中胶东人最忠厚、实在,又热情好客。大女婿第一次上门被视为最荣耀最亲密的礼遇。记得内弟大雪天到水库砸冰网了十多条大活鲢子鱼,给我下酒。在胶东来客人,女人是不能上炕陪酒的,老姑奶奶也不例外,我坐最尊的上席,丈母爷、老丈母爷分坐两旁,我相对一面是床边,也不能搬凳子坐下,留一小辈儿长酒。一会儿堂屋里有人进来站着敬酒,从最高辈分开始,大爷、二爷、叔叔……这就是地道的山东风格,你不醉能行吗? 山东人爱喝酒,还为了一个“义”字。山东男人不善言谈,和兄弟交流也要有一个媒介,这就是酒。离开酒,山东男人的豪迈之气就减少了一半,山东男人的世界就坍塌了一半。一个不讲义气的男人还算男人吗? 据有心人分析,《水浒传》从第一回直到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每回都有饮酒的场面。一件重要事情的发生,一个重要人物的出现,都离不开这个“酒”字。大闹五台山、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打虎除霸、三打祝家庄等,这些大事件背后都有一个“酒”在支撑。宋江是这个团体的一号人物,他不像武松、李逵、鲁智深那样豪爽粗放地喝酒,但在他人生的转折点,都有酒的参与。他人生的句号就是一滴酒:被御酒毒死。《水浒传》真是一部酒气熏天的小说。 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他们吃肉,多吃牛肉,是为了表达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按照当朝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而梁山好汉们公然藐视法律,和官府对立,造反精神跃然纸上。同样,“大碗喝酒”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恐怕连饭也吃不饱,更遑论喝酒。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人们自然会起来造反。梁山好汉聚义,说是“替天行道”,但解决温饱问题是他们造反的最直接动机。能和自己的朋友天天一起喝酒,该是一种怎么令人羡慕的生活啊。 像种子一样,梁山好汉把自己喝酒的风气留给了后人。当年梁山好汉活动的地方--
鲁西南一带,这种豪饮之风依然存在。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菜无酒不留客,有酒无菜是好席。”可见那里人对于饮酒的态度。他们至今保留着“大碗喝酒”的习俗,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喝法叫“推磨”。宴席上也只有一个碗,能盛下几斤白酒。碗要放在首席客人前,他会不推不让,伏身牛饮。喝过一大口,再推碗给下一位,依次向后推。这样周而复始,一轮一轮地喝下去,不许有半点作假,直到所有人喝醉。近年这种风习有所改变,一般不再用大碗“推磨”,也不要求尽醉。另一种喝法叫“喝亮盅”。整个酒席只准备一个大酒碗,能盛二两多酒。宴席开始时,主人将碗内斟满酒,右手执盅,左手端着盅底,到客人面前敬酒,客人接过来一饮而尽,主人便特别高兴。客人饮过,空盅放回桌子中央,所有陪客的人都不必再劝,依次自取酒盅,斟满而饮。大家都喝过,主人再为客人“端”第二盅。这种端酒的习俗,在鲁西南和河南一带曾经很盛行,至今仍然可见。 梁山英雄喝酒要讲义气,鲁西南人请人喝酒,一定要连喝三杯,少一杯就是不讲义气。这叫“桃园三结义”。 在鲁西南,最受重视的酒肴是黄河鲤鱼,做法多为大炖与清蒸。上菜时鱼头朝东,俗称“鱼头朝东归大海”。主客是文人,要把鱼肚对着他,称他“满腹文章”;主客是军人,则要把鱼脊对着他,夸他是“栋梁之材”,总名为“文腹武背”。在正式场合,放错了鱼的位置是失礼的。 在整个山东,喝酒都是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很多人办事不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喝酒认识的朋友,“曲线救国”,时间长了,就会结成一张“关系网”,它的主线就是“义气”。而这样的人往往能量很大,还真能办成别人办不了的大事。经过酒桌上的长期训练,民间的风气熏陶,山东男人的酒量都很大,半斤八两不在话下。喝酒的特殊作用在人们潜意识里被无限放大。 (选自《俺是山东人》一书 新华出版社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