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记得在1958年我陪同毛主席去杜甫草堂。主席问我:‘茅台酒现在情况如何?用的是什么水?’我说:‘生产还好,就是用的赤水河的水。’主席笑着说:‘你搞它一万吨,要保证质量。’”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2期 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策划部曾宪洪透露,市场上每年有20万吨“茅台”出售,但实际上酒厂年产量还不到2万吨。
无法复制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酿造工艺,成就了茅台酒独一无二的味道,也使茅台酒的产量受到极大限制。
坐落在贵州省仁怀市西北13公里的茅台镇,处在赤水河谷底的山坳里。闷热、无风,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发酵味,就像一个酒气腾腾的大蒸锅。每个茅台人都会告诉外来者,这里的小气候是独一无二的,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真正的茅台酒。
“最普通的茅台酒也要存放5年才能装瓶出售。”在茅台酒厂做过25年车间主任的赵明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茅台酒的生产,没法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取酒、勾兑等很多程序,仍要靠有经验的酒师和酒工来完成。
茅台酒的神秘,正在于它的限量生产。然而,半个世纪前,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狂热年代,茅台酒却发了疯一般,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产量大跃进。
“搞它一万吨” 新中国成立前,茅台镇有“成义烧房”“荣和烧房”“恒兴烧房”3家私人酒坊。3家酒坊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让茅台酒名声远扬。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成为世界名酒。如今,3家酒坊创始人的塑像,矗立在茅台酒文化馆的显要位置。
今天的茅台酒厂,就是在这3家酒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成义烧房”被中共仁怀县委以1.3万元人民币买下。“荣和烧房”的老板因犯有“通匪罪”被处以死刑,酒坊被政府没收,并入酒厂。“恒兴烧房”的老板解放前担任过贵州省银行总经理,1952年“五反”期间,被查出“侵吞资产”,判处有期徒刑10年,酒坊由政府接管,转归茅台酒厂。
酒厂合并之初,年产仅仅几十吨,此后规模逐步扩大,但年产量基本维持在二三百吨左右。
但到了1958年,茅台酒产量从1957年的283吨却突然激增至627吨。1959年,产量又达到820吨,1960年升至912吨,用当地人的话说,茅台也“放了卫星”。
茅台大跃进,发端于毛泽东无意中的一句话。
当时的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1989年在为《茅台酒厂志》所作的序言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记得在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期间,我陪同毛主席去杜甫草堂。主席问我:‘茅台酒现在情况如何?用的是什么水?’我说:‘生产还好,就是用的赤水河的水。’主席笑着说:‘你搞它一万吨,要保证质量。’”
周林所说的成都会议,是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周林参加了这次会议。
成都会议是一次批判“反冒进”、为大跃进鼓劲加油的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要求跃进。他直接提出,要搞几十个、百把个“大丰收”的例子,这成了各地“放卫星”的第一推动力。
周林回到省里,全力贯彻毛泽东对茅台酒的指示。时任仁怀县县委书记庞耀增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道,那时茅台酒厂属于县管企业,由他直接抓。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万吨茅酒香”,斗大的标语写在茅台酒厂的河对岸。
大跃进时期,人们的脑袋热得发烫。河南的口号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做到。”云南有的地区号称平均每分钟办一个工厂,花2元也可以办一个工厂。甘肃静宁县谎报在15天内建了1万多个工厂,而这个县当年只有25.7万人。
贵州的“卫星”,就是茅台酒。1959年,周林对茅台酒厂领导说:“要保证茅台酒的生产,既要抓钢铁生产,又要抓茅台酒生产”,“对于你们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周林作出这番指示的照片,现在挂在茅台酒文化馆里。
庞耀增记得,当时县里倾全力支持茅台扩建厂房。“茅酒在修厂房时,正好县委备好木料准备建办公楼,得知茅酒厂建厂房缺木料,立即把县委办公楼项目停了下来,将所有木料拨给茅酒厂。”
赵明军从1955年开始在茅台酒厂工作。作为车间主任,他并不了解毛泽东和周林这番谈话,但他对当时酒厂大规模扩建印象很深。“以前只有一个车间,那3年又修建了两个车间。此外,还在茅台镇以外选了好多地方试点,后来都不了了之了。人员也从几十个人一下子增加到700多人。”赵明军摇着头说,过去的私人烧房雇佣工人时,条件要求很高,可大跃进时紧急招募的工人,很多完全没有酿酒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