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陈酿 源远流长
九州之一的古青州,历来被称为“海岱明珠”、“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这里又是一座酒文化的摇篮。由青州苏埠屯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证实了青州的酿酒工艺,已有3600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青州又成为齐国的“酒乡”,是齐国宫廷用酒的专供地。当时,人称青州“有酒如渑”。渑水是青州境内的一条大河。这就可见,青州酒生产的盛况了。
后来,居住在青州的历代名人名家,均为青州酒所折服,写下了无数散发着酒香的名篇丽句。从而成为青州酒文化的经典之作。李清照居青州整整二十年,几乎天天与酒作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李清照用青州酒所酿制的千古佳句。欧阳修这位自称“醉翁”的,在青州期间,更是无日不沉醉于青州酒之中。他除了“花前独酌尊中月”,就是“饮酒横琴销永日”。清代的文化名人赵执信,对青州酒更是爱之愈深。他认为最潇洒的名士,是“烂醉青州酒,恣啖黄河鱼”。这就越发地表达出了青州酒独特的魅力。
青州酒传统的配制工艺,在3600多年的传承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元明时期,又取得了层次性的跨越,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造工艺。1948年,青州虽经战乱祸患,仍然存有“东丰德”、“裕丰”等十几家酒坊。这一年,陈毅率华东局驻扎青州,他有感于青州酒的历史文化内蕴,就指示在青州火车站附近,日本铃木丝场的废墟上,建设厂房,同时接管了裕丰酒坊,创建了“胶济专酿公司青州实验酒厂”。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青州传统的酿制工艺,由小作坊进入了工厂生产。当时的酒,取名“青州陈酿”,后来改名为“云门陈酿”。
1973年,山东省的酿酒专家突然发现,云门陈酿是酱香型。酱香型是白酒香型中最娇贵、最神秘的一种,业内人士称之为“酒中王子”。茅台酒就是酱香型,所以,酱香又叫茅台香。原来,青州酿造工艺所制造的,也是酱香。于是,不仅青州酒厂激动了,山东酿酒业也沸腾了:咱省里也有茅台香了。
青州酒厂,知道自己的酒是酱香型后。立即有组织地对传统工艺,进行科学性发掘,并进一步学习研究,从而将传统工艺,提纯为一套完整的酿制流程:
以小麦制成高温大曲,以高粱为原料,二次投料,八次发酵,七次蒸馏取酒。在陶缸中储存三年以上,然后精心勾调。
整个制作过程,必须与节气相合.踩曲在三伏天。制曲从端午节开始,至重阳节结束。投料在重阳节。这是因为,随着节令变化,空气的温度、湿度也随之变化。空气中微生物种类的多寡与其活跃程度,也随之不同。这对于培养大曲,均会产生内涵性影响。
云门陈酿酿制工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高、二长、一大”。
“四高”是: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统酒,所有工序所需要的温度,在白酒生产中是最高的。
“二长”是:发酵时间长——一年为一轮次。储存时间长——三年以上。这也是其他白酒所没有的。
“一大”是:用曲量大。其他香型的用曲量,一般是整个粮食投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云门陈酿的用曲量,高达百分之一百一十。
这都是云门陈酿酿制过程中,与其他白酒迥然不同的工艺特点。
酿制云门陈酿,还与其所在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海拨400多米的云门山、驼山等山峰,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改变了春季东南风与冬季西北风的风向,使得风力变得徐缓平和,青州城全年平均温度保持在13度左右,正是适宜于酿酒所需微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好酒必有好水。酿酒所需的水源,来自地下100多米,与仰天山山脉地下水相贯通的水系,纯净无污染,水质硬度低,具有天然矿泉水的品性。这也是云门陈酿酿制工艺中,不要缺少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