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4盒8瓶(250mlX8)全包不分出,不议价;中途少量跑酒免责。卖家有选择买家的权利;重量:585克、578克、616克、620克、603克、604克、599克、614克

茅台酒厂第一任厂长张兴忠研制的山东茅台——阿茅酒!~
山东茅台——阿茅酒,
天地灵气,玉液琼浆;“阿茅”美酒,幽雅醇香!
阿茅酒是山东东阿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茅台酒厂第一任厂长张兴忠(东阿大刘张人)和茅台酒厂老技师指导,精工酿制而成;她由酱香、窖底、醇甜等三种香型体组成,其微量成份有200多种。
阿茅酒因具有高温制曲、二次投料、八次高温堆集和下窖发酵、七次取酒、分级陈酿、精心勾兑等特殊工艺,又经 过十年以上窖存,故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经多年的实践证明:阿茅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疗效作用,饮后不上头、不刺喉、不口干、不伤肝,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张兴忠,1921年出生,山东省东阿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国营企业经理,茅台酒厂厂长,现离休于山东省东阿县卫生局。
茅台酒厂志上写的是排长,其实他当时已是副营长。不过他不以为意,说当初没叫土匪打死就不错了,还计较这干啥?典型的山东人豪爽性格。而说起父亲与国酒茅台之间的一世情缘,那真是比酒还要浓烈醇厚啊。
“神枪手”
奉命组建茅台酒厂
张兴忠1947年在山东聊城地区参军入伍,先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徐州会战和百万雄师过长江等重大战役。1950年7月,他随部队到达贵州省遵义地区仁怀县,参加了当地剿匪战斗。当时父亲是副营长。他在部队有两大名声:一是全团的神枪手;二是酒量特别大,年轻时和另一个人一起曾在聊城民王屯一个小店里喝过11斤白酒。
也许是因为酒量大的缘故吧,1950年,父亲奉上级命令带领12人去接管茅台酒厂三家厂家,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茅、赖茅、王茅三家酒坊。
根据留下的资料记载,接管茅台酒厂时三家酒坊已是人去楼空,只有几间破屋、几个窖池和酒甑。1951年,人民**首先接管了“华茅”厂房,当时按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支付旧币13000元,华家只收了10000元,退回3000元。接下来又接管了“王茅”酒坊的一个酒甑、4个窖池。1953年11月,人民**决定没收“赖茅”全部资产,人民**亲自宣读了命令。前后三年,把三家酒坊全部接管完毕,三茅合一,这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
工资大都花在了
酒师和工人身上
回忆建厂初期,为尽快恢复茅台酒的生产,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领战士亲自走访当地知名人士,打听三家酒坊的酒师和工人的住处,然后一个一个登门拜访,请回到茅台酒厂。1951年请回来9名工人,当年生产茅台酒0.34吨。1952年达到49人,产量是75吨,超过了解放前三家酒坊的总和。1954年以后,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全面纳入国家计划,茅台酒厂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父为了请回那些老酒师和工人,连家都不顾,经常拿自己的工资买烟送给酒师和工人,还亲自为患病的老酒师洗脚,那些老酒师和工人很受感动,就都回到厂里来了。
当兵打仗出身,一股山东人的豪气,但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却很细心。为了稳住回来的酒师和工人,他派人把他们的家属都接到茅台酒厂来,安排照顾得好好的,这一招很不简单。当时经常是有家不回,成月和酒师、工人吃住在一起,工资大都花在他们身上了。1954年,茅台酒厂已初具规模,生产蒸蒸日上。当年,周恩来总理带着茅台酒参加了著名的日内瓦会议。周总理还风趣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茅台酒厂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庆功大会,会后少不了要喝茅台酒。不得了啊,几十个工人排成队,非得要挨个给他敬酒。这下麻烦了,不喝吧,对不住工人们的一片诚意;喝吧,酒量再大也受不了啊!但他还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人必须喝一大碗。我父亲抓住第一个敬酒工人的手,先干了一碗,然后等对方也干了一大碗才松手。连喝了三个人后,其他敬酒的人都吓跑了。
叶落归根
仍难忘那分“酒缘”
“**”结束后,上级谈话,希望他再回茅台酒厂担任领导工作。由于有严重的心脏病,提出回山东老家治病安度晚年的想法,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要求。1974年5月,在遵义市委和仁怀县委的安排下,从贵州省仁怀县回到了老家山东省东阿县。回到老家后,依然关心茅台酒的发展和生产。常说,季克良(现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人,有文化,江苏南通人,专门研究微生物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果然,季克良在当了多年的“臭老九”后,从副厂长到总工程师,从厂长到董事长,到现在的全国酿酒品酒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把茅台酒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如今,辞世8年了,但他对茅台酒的关心影响了我们家的每一个人,直到现在.
[ 此帖被素我行在2011-09-14 06: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