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开场白用了杜牧的这首老诗。通常提到两个事物就会想到这首诗,一个是“清明节”一个是“杏花村汾酒”,这就引出标题“一个清明节两个杏花村”,到底是怎么回事,且看下面分解。
山西汾阳县的杏花村出好酒。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那里就以产美酒而享名。现在所产的美酒,清澈透亮,香气扑鼻,入口甘醇,是中国的八大名酒之一。
杏花村酒之美,首先在于酿酒所用的水好。杏花村中有一口古井,其水少杂质、无邪味,清冽甘甜,用以酿酒,自是不同一般水。其次,酿造方法精:“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香,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但是杜牧诗中所说的杏花村,并不在山西汾阳,而是在安徽贵池县。
贵池是长江岸边一个港口,离安庆不远,古称池州。境内有奇石嶙峋的齐山和碧波荡漾的清溪。县之西郊,曾有杏花村,至今故址依稀可寻。据《贵池县志》记载:“古时杏花村方圆十里,四周为一片杏林。阳春三月,杏花怒放,为池州十景之一。村中有酒店,名“黄公酒垆”,店中有井曰“黄公井”,且产美酒。杜牧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很可能即指此处。井,至今犹在。贵池县酒厂也产过“杏花村大曲”、“杏花村香泉”等几种酒,可惜没有喝过,不知与“杏花村汾酒”相比如何!
为什么可以论定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是指贵池县的这一个,而不是汾阳的那一个呢?第一,据历史记载,杜牧当年曾在池州当过两年刺史,对当地情况熟知;第二,诗中所描绘的清明时节情景,正是江南三月的风光,而不是华北地区汾阳的景色。
接受酒友各种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