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政治余波难平
沈泽玮 2013年09月23日
中共前政治局委员、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被指控的“三宗罪”全部成立,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被判处最重司法刑罚的中共政治局委员级别的政治人物。
受访学者和评论人士认为,薄熙来的判刑比预期来的重,政治生命也肯定终结,但他留下的“政治余波”将难以平息,将继续在习李执政的十年里成为舆论场的话题人物。受访左派评论人甚至评估,薄熙来案这一页,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翻过去,深刻的社会矛盾还将使薄熙来的“政治幽灵”继续漂浮。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昨天在播报法官宣读判决时,镜头切入薄熙来站立听判的画面,只见他身体略微晃动,持续激动地深呼吸,看似对判决不服,但播出的画面没看到他说话。据本报了解,薄熙来当庭表示判得不公,几乎肯定要上诉。
自由派独立评论人士李伟东向本报分析指出,薄熙来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重刑,估计与他拒不认罪有关,也包含当局有意借重判来展示反腐“打老虎”的决心及威慑高官的意味。
李伟东进一步分析说,涉及政治局委员级别人物的案子必定是高层决定判决的,但高层希望“以法律的形式来表达反腐决心,而不是政治斗争”,同时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处理好薄案,意在扫除党内噪音并展现团结姿态。
已故北京原市委书记陈希同入狱16年,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18年,薄熙来的判刑比这两位被司法定罪的中共中央政治委员都要重,但薄熙来受贿贪污20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400多万新元)的金额也超出“双陈”,陈良宇受贿239余万,陈希同收受22件贵重礼物,折合55万多元。
最关键的是,薄熙来还多了一个判决——“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伟东指出,“这才是重要的政治判决,显示现届领导不愿给薄熙来留下任何翻身之地。他说:“无期徒刑可以因为表现好或者身体出状况而慢慢减刑,剥夺政治权利才能使他无法翻身。如果在这十年有其他政治动向的话,薄熙来也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便保外就医也不能翻身,除非极左上台推翻一切。”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最严厉惩罚
受访的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也认为,剥夺政治权利对薄熙来是最严厉的惩罚,意味着他将丧失公民权,无法从政。
由于薄熙来已成左派阵营的旗帜性人物,薄案的政治敏感度要比“双陈”案件高出许多,重判恐激怒左派,轻判又恐引起右派不满,让当局进退两难。不过,中国法律对贪污犯罪行为给予相当大的判刑弹性空间,刑法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李伟东认为,中共高层在处理薄案时已尝试“左右平衡”,对左派高干子弟来说,他们应该觉得习近平“够意思了”,没有判处薄熙来死刑的极刑,15年和无期徒刑其实差别不大,大概坐牢十年就可保外就医,“配合反腐的大气候,左翼应该给习近平一个面子”。
不过,薄案一审判决还是让部分左派学者难以接受。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就在其微博中写道:“按照今天宣判的逻辑,强烈要求审判一切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历任高官,特别是卖国误国的大汉奸”。
另一左派色彩较浓的评论人士司马南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无期徒刑的判刑属于薄案量刑的“上限”,他认为这不是中共高层的意思,而是“政治问题‘刑事化’”的结果,就是把政治问题和路线斗争问题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去处理,“依法治国嘛,这事就让法律办,就办成这个样子”。
司马南预言,“如果薄案是电视连续剧的话,现在刚播到十多集,最后大结局是三十集”。
司马南分析,比起陈希同和陈良宇,薄熙来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情和支持薄熙来的大有人在,这不是因为薄熙来已成神,而是因为今天中国社会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当房价不断高涨、工人阶级不断被边缘化,老干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满时,“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薄熙来身上,因为他代表了毛泽东的主张。”
“政治人物关进去,政治却留下来”,“落狱,没有落幕”,这恰恰是右派知识分子关注的问题。李伟东说,中共领导层的“中国模式”和薄熙来的“重庆模式”高度重叠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他相信中共领导人不会要回到文革的路线去,而是要落实国家社会主义,两者还是有区分的。